塔尔寺
“塔”本是佛教用语,意为“坟”,原是用以摆放舍利而设。塔尔寺是宗喀巴大师诞生的地方,寺庙四周被八座似莲花盛开的山包围着。传说宗喀巴大师三岁开始学习佛法,七岁出家,十六岁前往西藏求深造,之后就再也没有回过青海。大师的母亲在青海念子心切,让人给 在西藏求学的儿子送去自己的一缕白发,宗喀巴见信非常感动和难过,但为不中断学业,他刺鼻给母亲写了封血书,并让人给母亲捎回一缕自己的头发,请求母亲在自己出生的地方建一座佛塔,把自己的头发和血书放在塔下,做自己的替身。这样就先有了塔尔寺中的那座宝 塔,此后经年,宗喀巴的信徒逐渐围着塔身修建了庙宇,后来,这里就被称作了“塔尔寺”,先有塔而后有寺之意。
塔尔寺里有不少这样红红绿绿的窗户,用木板钉死,阳光和声音都透不进去,据说是为了让僧人用心功课,眼耳不闻窗外事,把窗外和窗里隔成两个世界。我问导游那为什么还要这窗,不要岂不更干净。导游没理我。窗户边上棕色的两大块据说是一种特别的草,把它镶在墙 上一为防震,二为透气,三为美观。上面两根伸出的管子印象中好象说不是为了排水,具体为了什么倒是忘了,以后去的人可以再问一下。简单的一个墙面上生出这许多学问来,让我们感慨万分。
在塔尔寺大金瓦殿前,有很多五体投地的虔诚藏民,看到我手里的相机,坐在门口的喇嘛只是朝我笑了笑。我觉得自己并非如何不尊重他们的信仰,只是想把这里发生的事情带回到另一个世界里来。有那么多那样小的孩子在一起,让我非常吃惊,我向来以为朝圣路漫漫,只 有大人能经历这一切。也许现在藏民生活改善了,他们有能力负担孩子一起来朝圣。过去,凡信徒,一生中能去过拉萨一次,也就是最大的功德了。现在,如果他们从小就能很轻易地到达心中的圣地,那他们长大后对圣地的虔诚是否依然会是那样狂热和不渝。
人往往对得不到的东西怀着最大最热切的念想,而一旦得到,一切都可能烟消云散。如果得到的并非自己所希望的,也许会怀疑过去的努力是否值得,也许甚至因此抛弃原有的信念和追求;如果得到的正是实现了以往的目标,那么可能因为失去了新的生活方向而茫然不知所 措。婚姻也是一样,想要得到的时候,即使历尽艰辛,每天的生活也是满足,一旦得到,发现并不如想象和希望的那样好,难免懊恼或沮丧;得到了,发现确实也不错,又会为没有新的地方去赢取战争的胜利而迷茫,很多婚外恋并非因为婚姻不幸福,摩擦由小变大只是个借 口,没有地方去发挥那原始的猎取的本能却是个潜在的事实。得到未必就是好事。
图1:塔尔寺盲窗
图2:大金瓦殿前-----五体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