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高尔泰的《寻找家园》,下面这篇评论写的非常到位。作者:艾小柯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428645/answer/28692862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宣言 我对高尔泰老人,怀有深深的深深的敬意。
读完《寻找家园》,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写读书笔记,因为觉得任何评论性的言语都苍白且多余;但若不记下心中翻涌的这些感触,似乎便不能继续前行,似乎便辜负了这一段沉重的经历,这些睿智的文字。
1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高尔泰一无所知。
第一卷“梦里家山”的同名第一章,也并不吸引我。紧凑而逼仄的文字刻画出一个毫无生趣的淳溪镇,大块的景物描写工整但呆板,完全没有江南水乡的温柔旖旎,总之是份无趣的回忆录。
从“祖母的摇篮曲”开始,高尔泰开始写人,从身边最亲近的家人写起,写自己,写家养的香灰色公山羊阿来和乡下土狗阿狮,写乡间的大刀会,清道士,“扬州船佬”,文字一下子活泼起来。我为阿狮的遭遇痛心,为砍断了的白蜡齐眉棍惋惜,想像元宵节时山里人家摆放满屋的小灯杯在温柔的夜色里与漫天的星斗交相辉映的神奇,但最让我感兴趣,还是主人公,少年的高尔泰。
我觉得他特别有趣。这个孩子犟得要死,与人打架打得无趣,但为了表示少年反叛,每天回家前还特意用泥巴涂在脸上装出刚刚恶斗一场的样子给父亲看;爱看书,干脆逃学,跑进操场后面小丘里的榛莽用茅草做个大鸟窝在里面读课外书;不喜欢苏州园林的工凿斧琢,也不喜欢东吴大学的素描课,竟扭着家人死活改投丹阳正则艺专。与这股犟劲儿相辅相成的则是他的坦诚。文字里没有半点儿给自己开脱的意思,没有美化,鲜有价值判断或者悔过什么的,就是直白的平实的叙述。他写自己借书,喜欢《水浒传》不喜欢《红楼梦》,喜欢《安徒生童话》不喜欢《格林童话》,喜欢泰戈尔的散文诗,不喜欢小说。“不喜欢就不看,翻翻就还掉去”,没半点羞涩扭捏遮掩。他写对苏州的不喜欢,对苏联客观性压倒一切的画法不接受,就老老实实的说,不强词夺理为自己辩护,也不遮掩对方的辩驳言论,黑白美丑全拿到纸面上来让读者自己决定。这样直白、平实、坦诚的语调风格后来贯穿全书,让人读得踏实,让人不知不觉的也用同样的态度看书,看人,看世界。
但平实不等于粗陋。“梦里家山”这卷提过高尔泰在学校竞赛中得了作文与美术第一名。虽然后来他从事的是美术,但这个爱读书又忍不住要把感想看法诉诸文字的家伙在写作上一直极为突出。不谈他写的内容结构或内在逻辑,仅仅遣词造句就能看出来其深厚的国学基础。在“淳溪河上的星星”一篇中,他写晚饭后与母亲到河上唤鸭,
“水面铺着斜阳,橘汁般一片金红。渐渐地金红变成了玫红,又变成了紫罗兰色。鸭子刚一归笼,鱼儿就开始跳跃,泼拉拉直窜,显得特别欢欣。激起的波纹上闪抖着灰蓝色的天光。”
他写离开故乡时船舶离岸的心情,“风物依旧,新世界不新,好像旧世界的延伸,只是没有了家。”写世事变迁,与当年写大字报批斗自己的故人对饮无言,“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城。”写在夹边沟农场挖排碱沟为了弄到野生沙枣果腹,差点迷路冻死大漠,突然看到新挖的排碱沟,“一泓积水映着天光,时而幽暗,时而晶亮,像一根颤动的琴弦,刚劲而柔和……月冷笼沙,星垂大荒。一个自由的人,在追赶监狱。”写风暴中在简陋的农场平房里疲累枯坐,“皮肤像糊上一层浆糊”,虱子因怕冷而全跑到干燥的皮肤上爬,人脑中全没了思想,“我平生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硬度。时间作为我的生命的要素,或者我的生命的一个表现,变成了我的对立面,像一堵石砌的大墙,用它的阴冷、潮湿、滑溜溜的沉重,紧紧地砥着我的鼻尖,我的额头和我的胸膛。”写月光照土墙,用“抹”;写蓝皮袄在一色灰黑的人群中分外眨眼用“闪”;写急雨入黄河,用“投”;写城里依稀的人间灯火,是“灰黄色土纸上模糊的水渍”。
在高尔泰的笔下,一切的风景、人物、事件全是鲜活跳跃的,声音清晰,色彩鲜明,情感真切。不管是儿时的“梦里家山”,还是浩劫中“流沙堕简”,还有网络版本卷三的“边缘风景”,都因为这份鲜活生动,让我,这个成长于八十与九十年代对历史茫然的无知后生,终于理解了,我们为什么要寻找精神的家园。